人社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莫榮認為,判斷“潮”的出現,要以數據為基礎,要看是不是“量大、集中、影響很大”。在他看來,能夠稱之為“潮”的包括1989年百萬民工下廣東引發的“民工潮”、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企改革引發的幾千萬人“下崗潮”和金融危機時1200萬民工“返鄉潮”,而現在的失業人數增加還遠夠不上“潮”。
人社部對今年1到9月我國3.3萬家企業崗位流失量進行監測,結果顯示,今年1到9月我國3.3萬家企業減員同比增加1.7個百分點。“企業減員主要來源于員工退休、合同到期、企業結構調整或企業搬遷,以及經濟性裁員等幾方面。”莫榮指出,*為敏感和值得關注的是經濟性裁員,但僅占崗位流失總人數的2.6%,81.5%的減員都是因為正常解除勞動關系。
莫榮認為,這次減員的區域、行業相對集中,結構性特點比較明顯,總體局勢平穩可控。“不可否認,企業減員的確較往年有所增加,但完全沒有達到‘潮’的地步”。
按照鄭東亮的說法,這次減員主要集中在制造、煤炭、化工、鋼鐵、紡織、服裝和零售等領域,很多是化解產能過剩和環境治理的行業。
莫榮表示,東北地區的能源行業減員量較大;采礦和設備制造業的減員量較大,占減員總數的51.5%,但減員100人以上的占比很少,僅有5.5%,減員1000人以上的僅占0.3%。“另一方面,企業每年還有增員,以及新創造的就業崗位”。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數據,今年1到9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066萬人,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就業形勢比較穩定。
在莫榮看來,保持高就業的原因有4點:**,我國經濟發展維持了中高速增長,對保障就業起到重要作用;**,新型產業發展比較好,今年電子商務、金融、計算機行業用人大幅度增加,激發市場活躍度;第三,創業帶就業的效應在持續釋放,一個企業就可以帶動1到3個人就業;第四,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尤其是積極的就業政策保障了就業的增長。
莫榮告訴記者,他們研究所研究失業預警紅線,參考國際一般情況,認為調查失業率7%是一個合理的指標,而9月我國調查失業率為5.2%。
莫榮表示,要注意到失業風險在上升,勞動關系矛盾在上升,東北地區等區域不穩定的風險也在積聚。但莫榮也指出,在應對失業問題上,我國有成熟的做法。“金融危機期間,我們開創了由社會保障解決就業的‘5432’政策——5項社會保險可以**,除了養老保險以外,醫療、工傷、生育和失業保險可以降低費率,可以從失業保險給企業崗位補貼,讓企業生存下去,盡量少裁員,這個政策比較成熟,新加坡也在實施類似的政策。”莫榮認為,我國對解決規模性的失業也有辦法,如規模性的裁員要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要有相關的安置辦法,還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