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國際媒體對于此事作出的點評:
1、《金融時報》:
據金融時報(FT)報道,該組織工作人員當時稱,人民幣滿足了兩條標準,一是中國和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具有重要影響。二是人民幣在國際上“可自由使用”。**條標準由于和此前的“可自由兌換”標準不同,因而引發了關注和爭議。
2、《紐約時報》:
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這一事件本身的意義主要是象征性的,但中國當局為此而采取了廣泛的措施以提高金融市場 透明度和加強人民幣的可兌換性,則將對人民幣的使用帶來長期影響。
“人們都在關注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的事件,但遠為重要的則是其經濟影響,前者的影響很可能將是微不足道的。”前美聯儲理事、現為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的蘭德爾·克羅斯納(Randall Kroszner)說道。“在(中國當局)推動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的進程中,其所作出的改變令人民幣對于國際市場參與者來說變得更有吸引力了。”
3、彭博社:
彭博社經濟學家湯姆·奧立克(Tom Orlick)在周一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對于希望看到中國經濟市場化的當局官員來說,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也是一種勝利。
“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對中國的改革派來說是個勝利——尤其是,對于中國人民銀行內部支持開放金融市場的人士來說更是如此。”他在報告中寫道。“這應可增強現代化和市場開放的速度,特別是可能意味著當局將進一步采取措施來面向跨境資本流動開放資本賬戶。”